各院(系)团委、研究生工作团委、直属单位团总支、机关团总支:
现将《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予以印发,请基层团委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基层团委要认真领会《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2013年工作要点》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以"密切团青关系,为党赢得青年"为主方向,不断深化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整体贡献力,以良好形象和优异成绩迎接团的十七大、市第十四次团代会、校第二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
2013年3月7日
上海大学共青团2013年工作要点
2013年上海大学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深入贯彻团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迎接团的十七大、市第十四次团代会、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为契机,以"密切团青关系,为党赢得青年"为主方向,不断深化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做好第三次团代会的筹备工作,不断凝炼学校共青团工作特色,不断提升共青团工作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整体贡献力。
1、持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青年特点,结合青年思想认知和面临的现实问题,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在广大青年中深入开展"三观"、"三热爱"、"三情"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充分发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片》作用,组织基层团组织集中开展以收看专题片为主要方式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平台,在青年学生中发起"我的中国梦"主题大讨论,邀请各类优秀青年交流分享梦想和奋斗经历,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和创造热情。围绕学习市第十四次团代会精神,深化"创新转型与青年责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化爱校荣校主题教育活动。
2、不断创新引导路径和依托载体。牢牢把握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逻辑和行为方式,摒弃"自上而下"的布置传达式的工作方式,探索"自下而上"的尊重、贴近青年学生的工作方法,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式切实提高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性。抓住重大事件、重要时机和热点问题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通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行动、公益项目、就业创业教育等多种活动方式的有效巧妙结合,引导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成就奋斗青春,不断增强思想引导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3、继续加强共青团宣传平台建设。整合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宣传资源,加强宣传信息的有效推送和覆盖。积极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基层团委宣传工作沙龙和探讨。聚焦团的重点工作和活动,特别是与青年关联度高、互动性强的活动,借助微博平台予以生动呈现,使微博平台成为共青团面向青年的重要组织和动员方式。增强团属微博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发挥新媒体在思想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升团组织在网络空间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4、注重发挥青年文化引领功能。积极探索和创新校园文化缤纷四季活动载体,以梦想激励青年,让传播青春正能量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内涵,让青年学生成为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和代言者。积极策划和搭建帮助青年学生激发梦想、实现梦想的多种载体和平台,开展一批青年学生真正需求、真心喜爱、真切期待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整合校院两级学生会、社团等各级组织力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设计,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深化文化引领功能。
5、持续加强共青团工作研究。加强开展共青团工作研究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组建研究团队。做好规划调研和委托调研、统筹临时性任务和重大任务工作安排,保护和调动好工作队伍积极性。持续推进调研工作,争取产生一批较高质量的调研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舆情研判和团情调研,作为开展基层工作研究和服务引导青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以提高服务青年能力为重点,不断提升团组织影响力
6、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度发展。持续提升社会实践专业化水平,扩大活动影响、提升育人成效,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优势。聘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业教师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导师团,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注重产学结合推动实践成果转化。鼓励各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提升项目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健全社会实践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编写上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指南、案例等指导教程,提升我校社会实践整体质量。
7、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化发展。优化已建成的《上海大学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各项功能,实现志愿者工作的信息化。更好地结合各学期不同主题校级志愿者活动和院系各类品牌志愿者项目,实现志愿者工作的日常化、常态化运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式、个性化的志愿者服务菜单。继续以创优评优带动校内志愿者资源整合,做好十佳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个人评选。编写志愿项目操作手册等材料、举办志愿者论坛、沙龙,加大对志愿者团队的指导和培训。推出《志愿上大》季刊等志愿服务的周边文化产品,在"微志愿"理念基础上,提炼归纳上海大学志愿者精神内涵。继续做好2013年西部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工作。
8、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建设。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集聚资源,加强体制建设和科学化管理。以积极组织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科技竞赛为契机,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科创竞赛管理机制,发挥"挑战杯"竞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和专业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与激励,形成学校-学院-科技园区-企业等多方资源联动的良好局面,建立实施创新育人计划,为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奠定基础,营造氛围。
9、深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活动。深化与科技园区的合作,完成创业苗圃功能升级,使苗圃的创业实践、成功展示、创业咨询、创业教育、商谈会议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从而激发苗圃的活力,更好地服务扶持大学生创业。结合上海市青年就业创业大讲堂、MM俱乐部等品牌项目,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讲坛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校、市和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就业创业技能。
10、进一步强化人才学院的办学效应。进一步依托人才学院等育人平台、拓展校内外资源,增强优秀学生群体在全校的辐射作用。继续深化、丰富人才学院高端讲座、导师结对、素质拓展、学风结对、学员论坛五大育人平台,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课程与体验相结合,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跟踪与反馈相结合,加强与专业学院的联合培养。建立人才学院院友信息库,依托社区学院"学子讲坛",邀请历届院友"周周讲",增强学员在全校学生中辐射力和示范作用,使人才学院真正成为全校学生的精神家园。
三、以科学培养和提升活动为目标,不断深化组织体系建设
11、积极建立科学化的团学干部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骨干培养,结合我校几大人才培养平台,强化培养内容的科学化梳理,注重培训形式的体验型设计,突出对于青马工程、人才学院、班团干部和社团精英的分层式阶梯式培养,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化、体验型、阶梯式的团学干部培养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培养学生做贡献。
12、重点打造学习研究型团干部队伍。继续办好第九期团干部党校,定期开展基层团干部沙龙、团体辅导活动,切实抓好团干部作风建设,锤炼党性、提高修养、狠抓工作,注重实效。坚持鼓励团干部在青马工程、新生团校等平台为团员青年授课,加强团干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逐渐培养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的团干部精品讲师队伍。重视团干部专业化培养,深化"党政领导与团干部面对面"活动,丰富月度理论学习会内容。持续深入推进青年团干部挂职锻炼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团干部理论素养和工作本领。
13、继续扎实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活力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通过答辩展示等环节,促进团支部互评互学,挖掘内涵深刻、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优秀团支部,充分激发和展现基层团组织活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团建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深化"争红创特"和"一团一品"建设。结合"红旗团组织、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百优团员"等评选活动,挖掘突出事迹,树立典型榜样,增强优秀组织和个人的示范力量,激励团员青年奋发向上,在全校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14、认真做好第三次团代会的筹备工作。积极认真对待团代会筹备工作,提早抓好各项工作谋划,为召开团代会做好坚实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营造良好氛围。把团代会筹备与加强团的基层基础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对照工作、排摸问题、改进不足,推动团的基层工作取得新发展。把团代会筹备与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认真查找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举措,建立整改机制,切实加强团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15、着力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与管理。以召开我校第七次学生代表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生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有效推进"学生议事会"制度,搭建学校与学生平等、双向交流的有效平台。尝试对学生社团分层分类指导,联动学校相关部门,加大对社团政策、资金、专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创新研讨会、明星社团专场展演、主题分享等一系列活动形式,深化社团活动内涵,逐步探索建立社团课外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品读上大园"等一批学生参与热情高、校内外影响力大的学生组织扶持力度,扩大对全校学生的辐射力,努力营造"品牌社团"引领校园文化的向上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