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大学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团十七大、市第十四次团代会精神和校第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准确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新时期历史使命,深刻理解团的根本性问题,不断增强思想引导实效、着力提升服务青年能力,注重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持续推动工作机制创新,努力把工作做到青年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积极为实现学校各项事业新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着力发挥高校共青团育人优势,不断增强思想引领实效
(团的活动要看青年喜欢不喜欢。如果我们只是一厢情愿、自娱自乐,青年就会疏离我们,抛弃我们,不跟我们"玩"。所以,我们要多动脑筋,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更多的青年都心甘情愿地参与进来。)
1、持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紧紧围绕青年特点,结合青年思想认知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理论宣讲、专题学习等形式组织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感情认同,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组织团员青年发起向张广秀、陆晨、孙络络等优秀共青团员代表的学习宣传活动,积极推送"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优秀青年事迹,挖掘身边各类优秀典型,让更多青年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春楷模。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第十八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纪念上海大学新组建20周年为契机,深化爱校荣校主题教育活动。
2、优化共青团宣传引领平台建设。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加强新媒体运用的工作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团委、院系团委、学生组织与团干部四级联动微博建设体系,推出具有思想内涵、感染力强、青年喜爱的新媒体作品,将新媒体建设成为凝聚青年、影响青年的新阵地。努力把握网上思想引导的主动权,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进一步整合院系两级团组织的宣传力量,积极联动校内外媒体平台,优化多种交流机制,逐步形成基层团委宣传工作沙龙定期化开展。加强与团市委、沪上高校等单位的沟通交流,不断扩大团组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3、注重培育青年文化引领功能。重点推进新生季、青春季活动设计,依托团的品牌文化项目引领青年文化,不断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更加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开展"国学讲堂"、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心灵,倡导青年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联动院系两级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加强内容设计与载体创新,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
4、持续加强思想动态调研和舆情引导。主动适应青年兴趣、感受、偏好上的不同特点,持续做好学生思想动态跟踪。继续做好基层调研工作,校团委牵头提出1-2个年度调研课题,鼓励基层积极申报,联合开展。通过对象调研、政策研究、工作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需求,让团工作更加接地气和有底气。注重发挥团组织在涉及青年的社会事务和热点问题上的舆论引导作用,坚持舆情信息层级报送。
二、紧紧围绕学生迫切的实际需求, 着力提升服务青年能力
(团的服务要看青年需要不需要。如果我们不从青年的实际需求出发,哪怕工作做得再多,也无法和青年心意相通。所以,我们的服务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围绕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工作做到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去。)
5、提升我校社会实践整体质量。充分调动和借助党政和社会资源,积极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补, 活跃实践育人的组织优势,为青年走进基层、接触地气、深入社会提供多样化选择和空间。继续完善社会实践培训体制,不断健全社会实践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编写《上海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指南》、《上海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案例汇编》等指导教程,提升我校社会实践整体质量。聘请不同学术背景的专业教师,成立暑期社会实践"金牌导师团",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注重产学结合,推动实践成果转化。
6、以文化建设推动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继续完善《上海大学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各项职能,规范我校志愿者团队运作模式。借助志愿者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强化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努力传播上海大学志愿者文化,在线上增强"志愿上大"网络平台的宣传功效,营造人人志愿的浓厚氛围;在线下继续开发志愿服务周边文化产品,继续打造12.5国际志愿者系列活动。同时依托志愿品牌项目,扩大志愿服务影响,真正让志愿行动成为青年人所喜爱和接受的精神时尚。继续做好2014年西部志愿者和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工作。
7、加强建设多层次科创工作体系。围绕培养创新人才主线,以"自强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为驱动,集聚资源,固化体制,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多层次工作体系。不断深化优秀指导老师队伍和优秀学长队伍建设,挖掘和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力,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参与创业实践,逐步肥沃创新土壤,争取创新成果及创业成果精品化、多元化。认真组织好第九届"自强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参与好"创青春"、"挑战杯"等全国及上海市科创竞赛。
8、进一步强化人才学院办学效应。探索优秀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机制,探索设计相关课程资源和活动平台,建立与海外知名大学学生组织的联系,通过交流、访学等项目加强对外交往,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自信文化心态、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继续深化五大育人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学院联合培养,深化"走进人大"、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践等品牌项目。建立人才学院院友工作机制,依托社区学院"学子讲坛",邀请历届院友"周周讲",增强学员在全校学生中辐射力和示范作用,使人才学院真正成为全校学生的精神家园。
9、更加重视服务青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身心全面发展,通过生命教育、同伴教育、专业社团、心理疏导、情感工作坊等各类丰富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缓解日常学习、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社会竞争等方面的困惑和压力, 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
三、切实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注重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团的成绩要看青年满意不满意。在总结评价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把工作意义等同于工作成效。但是,说过不等于做过,做过不等于做好。共青团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用社会化的方式来评价,要看青年愿不愿意"点赞"。)
10、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阵地作用。紧密围绕学校党政育人工作中心,把握青年学生成长脉搏,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拓展团的工作空间,深入开展"活力团支部"互评互学及展示工作,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学生骨干培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深化探索大类招生背景下校院两级团校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骨干使命感,充分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发挥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做好"百优团员、优生优干及先进集体"等评选、宣传及教育工作,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奋发有为,成为学校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坚力量。
11、持续加强团干部的综合培养锻炼。重视发扬团干部实干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团干部的政治优势、年龄优势、平台优势,不断扩展团干部学习、挂职及展示平台,提升团干部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视野的开拓,深化对共青团事业的热爱。继续鼓励团干部主动研究青年成长命题,在青马工程等平台为青年学生授课;继续鼓励团干部迎接挑战,在援藏援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继续鼓励团干部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实现梦想提供帮助,使团干部和团组织真正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12、坚持联系服务和管理相结合, 强化学生组织建设和管理。积极应对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形势,进一步指导社区学院与专业学院学生组织的有序衔接,不断规范各级学生组织设置程序。积极主动服务于学生事务科学管理体系,推进课内外联动培养。重点推进"学生议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作用,搭建学校与学生平等、双向交流的有效平台。不断增强社团规范化、品牌化、项目化运行体系,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蓬勃向上、丰富多样的社团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品读上大园"品牌社团辐射力和影响力,打造服务全校师生的品牌团队。
13、坚持集聚与辐射相结合,提升服务学校中心工作能力。与党委宣传部、国际交流学院、国际事务处等部门联动,构建多层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服务于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协同社区学院、钱伟长学院、体育学院,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无缝对接,提升共青团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联动教务处、科技园区等部门的资源,形成创新创业合力,分层推进,"步步尽心",让不同年级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借助组织部和党校干部培养培训的品牌优势,使共青团组织成为青年干部培养的蓄水池。
四、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动工作机制创新
14、认真做好第三次团代会的筹备工作。以第三次团代会的筹备为契机,全面思考共青团工作,总结新经验、汇聚新共识。继续夯实基础,总结梳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认真对待团代会筹备工作,为召开团代会做好坚实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营造良好氛围。把团代会筹备与加强团的基层基础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对照工作、排摸问题、改进不足。把团代会筹备与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深化群实活动实效, 建立健全改进团干部作风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
15、以"问题导向"入手,鼓励"先行先试"。树立"问题导向"意识, 深入分析团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想在前列,干在实处"。积极鼓励基层组织挖掘有潜力、有开创性、有试点意义的工作项目,共同培育,联合开发,校团委给予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整合协调院系资源, 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创新发展。坚持不懈地把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 把工作力量向基层集中, 把工作载体向基层转移,继续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
16、关心基层发展需求,促进共同成长。坚持"眼睛向外"和"眼睛向下",持续做好赴外校调研学习工作,给予基层团干部更多的情感关注和事业支持,从思想建设、配备激励、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关心支持,提升团干部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团干部在思想和感情深处打上团的烙印。经常性走进团干部,面对面倾听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意愿和困难,同时积极为团干部提供纵向流动的发展通道,横向交流的学习平台,岗位锻炼的发展机会。